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地方設計在三芝--地方感

 認識三芝----地方設計在三芝--地方感

http://相對價值「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啦!」 vs 絕對價值「一直被埋沒的」

這兩句話看似負面,實際上各自揭露了不同的認知框架與敘事力量。把它們拉出來分析,能幫助地方學、地方設計或社區敘事找到轉化的切入點。


1. 概念

相對價值:「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啦!」

這是比較式的評價。背後假設有一個比較標準(都市、熱門觀光點、資源豐富的鄉鎮等),以那個標準來衡量本地的「缺乏」。它反映的是外在參照(他人擁有的=好;我們沒有=差)的觀念。重點在「相對性」──若比較標準換了,結論也會不同。

絕對價值:「一直被埋沒的」

這是歷史性或因果性的主張:即本地已有的價值,但被忽視、被忘記或被掩蓋。它暗含時間深度與被動狀態(被什麼力量埋沒?經濟、政策、歷史敘述、主流文化?)。比起相對價值的即時否定,絕對價值更容易成為再發掘、修復、重寫的入口。

2. 情緒與敘事影響

「什麼都沒有」容易讓居民喪失自信,出現自我貶抑,抑制地方行動(不做、不要投入)。同時也可能成為外部投資/計畫放棄此地的理由。

「一直被埋沒」則帶有視而不見的情緒,但也具有動力性:既然「被埋沒」,就可以「被發現」、「被還原」、「被復建」。它更容易誘發修復記憶的行動策略(田野、蒐藏、口述史、展示)。

3. 從地方學與地方設計的角度:轉化策略(實務可做的事)

換參照系(轉化「相對」)

不以經濟/人流做唯一標準,建立多元指標:生態價值、文化延續性、地景特殊性、口述歷史豐富度、社區互助網絡等。

建立「在地標準表」:列出本地獨有的資產,用以對抗「什麼都沒有」的敘事。

挖掘被埋沒的證據(回應「被埋沒」)

口述史、老照片、田調筆記、舊地契、祭祀儀式等做系統化整理。

用小型展覽/社區讀書會把那些被埋沒的故事貼回公共場域,讓居民先看到自己的資產。

製造新的「能見度」

設計低成本的行為介入:路標故事牌、地圖散步路線、社區導覽、工作坊。

用「微敘事」(短文章、照片牆、社群貼文)逐步建立正向敘事,改變外部印象。

把「沒有」變成資源(以匱乏為創意)

空間少、人口少 適合進行實驗性活動(季節市集、臨時藝文展、社區劇場)。

傳統技藝或習俗「稀少」→ 作為保護與教育的專案主題(吸引學術、志工、文化旅遊)。

聯盟與聲量

與大學、社大、非營利組織合作,把田調變成學生課題或志工計畫,既增能也增加曝光。

舉辦「被埋沒資產」徵集活動,讓居民主動參與發現。

4. 文案/說法上的建議(把負面敘事改成可行動的語句)

取代「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啦!」→「我們這裡有很多人沒注意到的細節/故事──值得被看見。」

取代「一直被埋沒的」→「長期被忽略的在地記憶,現在有機會把它找回來並分享給更多人。」

5. 實例(短流程,方便直接上手)

設立「發現清單」:一週內每人寫出3件覺得「小而特別」的在地事物(食物、傳說、建築、地名)。

每月一次「被埋沒的故事夜」:請不同年齡的居民講一個地方故事,錄音存檔並做簡短文字整理。

制作一張「地方優勢地圖」:不用太專業,手繪或印刷貼在社區中心,讓訪客與居民都能看見。

小型公開活動:以「被埋沒的X」為題(如「被埋沒的祭儀」、「被埋沒的小吃」),做市集或導覽,測試外界反應。

6. 結語

「什麼都沒有」和「一直被埋沒」其實不是終點,而是不同的起點:前者提醒我們要換參照標準,後者提供了可操作的修復路徑。把負面敘事解構、賦予證據和行動,就能把「無」轉成「可發現的資產」,並逐步建立新的地方自信。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誰設計了三芝?

 認識三芝-誰設計了三芝

我們現在有一個新的思維「地方設計」,同時也感受到地方學可以提供地方設計,許許多多的基礎資料與構思方向,因此地方設計就成為地方學的新目標。現實是如果說把地方知識用文史的概念,作為呈現的話有一點困難,可是如果從地方學的角度,去思考長久以來三芝是怎麼被設計的,就會更清楚用反方向來思考,這樣或許更能了解地方設計的基礎是甚麼?

事實上,長久以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經過數千年的生活經驗累積,就是地方學的基礎。如果能了解,哪些是生活中被刻意地設計出來。目前有多少明顯的案例,出現在三芝的地方設計。


一、地方設計與地方學的關係

地方設計的新思維

「地方設計」不單只是建築、空間規劃或地景塑造,而是更全面地思考「一個地方是如何被形塑的」。

它不需依賴專業設計師的介入,而是必須回到地方的歷史脈絡、自然環境、生活文化去尋找素材。

地方學提供基礎

地方學的本質是長期的知識累積:田調、文史、地景、產業、民俗、口述歷史…。

這些資料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設計」的土壤,能夠成為地方設計的靈感與依據。

由地方學到設計的困難

單純的地方學資料,多半停留在「描述」與「記錄」層次。

要進一步瞭解為何「設計」時,需要找到其中設計的「邏輯」,例如空間配置、聚落選址、農業梯田、祠廟的佈局等。

 

二、反方向思考:歷史上的三芝如何被設計

自然環境的設計力量

三芝的山、溪、海三重地景,先天上限制與引導了聚落的分布。

海岸線的潮間帶、山坡地的梯田、茶園,這些都是「被環境設計」出來的結果。

歷史過程中的無意設計

早期漢人進入墾殖,依山勢築梯田、依水源分圳道,這些是生活所迫,但實質上構成了「地方設計」。

清代到日治時期,官方對道路、聚落、廟宇的規劃,也漸漸帶入更明顯的設計意識。

在地人的設計經驗

聚落的位置、墳墓的選址、廟會的動線,往往蘊含「地方設計」的智慧。

即使沒有明確的「設計案」,也可以從民間信仰、農業技術、聚落結構中讀出「被設計的地方」。

三、三芝「地方設計」尚未明顯的原因

現代設計介入有限:不像淡水、八里,三芝的城鎮更新或文創設計不明顯。

地方形象模糊:三芝多以「農村」、「北海岸風景」被認識,缺乏清楚的文化符號導入設計。

生活設計尚未被轉譯:田園聚落的設計經驗,尚未被整理成系統化的「地方設計案例」。

四、未來思考方向

從地方學找到「被設計的痕跡」:如梯田系統、灌溉圳道、廟口與聚落空間。

轉譯為現代設計語言:透過課程、策展或社區營造,把這些經驗變成可以再利用的設計元素。

三芝的設計課題:

如何用「梯田」和「水圳」重塑地方景觀?

如何用「廟口空間」設計新的公共場域?

如何讓「農業文化」成為新的地方設計核心?

👉 總結來說:三芝雖然沒有明顯的「地方設計」案例,但其實長久以來的聚落發展、農耕方式、信仰空間,都隱含了地方設計的原型。地方學能讓我們讀懂這些脈絡,再轉化為當代設計的基礎。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三芝人的地方設計

 認識三芝-三芝人的地方設計

三芝,這個被山海擁抱的小鎮,從竹子山、大屯山的雲霧到淺水灣的潮聲,孕育了獨特的生活方式。所謂「地方設計」,不是單純的建築規劃或產業計畫,而是人與地景之間長久的對話,是三芝人用自己的身影在土地上描繪的曲線。


一、地景的設計:自然與人為的交織

三芝的梯田,層層疊疊,是地形、雨水、勞動共同設計出來的地景。茶園、甘藷田、筍林,水田都是三芝人的手稿,與風、土、雨的合作。海岸邊的咾咕石,堆築成古老的屋牆,象徵著海風下的堅韌;而溪谷間的聚落,順著水源分布,是生活智慧的設計。

二、生活的設計:歲月中的日常

三芝人的地方設計,也體現在生活的秩序。從「茭白筍之鄉」的歷史到今日的小農,從早期挑茶古道到現代產業道路,每一條小徑都載著生活方式的轉換。三芝人懂得利用山海的條件設計自己的生計,懂得在季風、雨水與土地之間找到平衡。

三、文化的設計:記憶與傳承

廟宇的香火、庄頭的廟會、客家、漳州與泉州的語音交錯,這些都是地方文化的設計。不是刻意規劃,而是自然流露的秩序。就像在每年的農曆七月,村落裡的普渡桌不只是一場祭祀,更是社群設計的展現——人們在祭品、香火與交誼中,重新確認「我們是三芝人」。

四、未來的設計:從地方學到地方設計

今日的三芝,正面臨著人口外流、產業轉型、氣候變遷的挑戰。三芝人的地方設計,必須從守護農地到活化聚落,從永續的梯田文化到海岸生態的保存,轉化為新的創生力量。這不是外來的藍圖,而是要由三芝人親自書寫。

結語

三芝的地方設計,不是一幅靜止的圖畫,而是一首進行中的樂曲。山的節奏、海的呼吸、人們的勞動,共同譜成了三芝的和聲。真正的設計師,不僅是專業的建築師或規劃師,而是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