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煮石花2025-08-01

 認識三芝-電鍋煮石花2025-08-01

石花凍,又稱菜燕或洋菜凍,最好聽的是稱作寒天。是一種三芝常見的夏日涼點,主要由石花菜熬煮後冷卻而成。  

凝固的石花凍,放入冰箱裡,要吃的時候,我是習慣加牛奶,便是清涼入腑的石花凍。有人不喜歡的海草味,也可以隨個人喜好,加入蜂蜜、些許檸檬汁口感也不錯。也有人將水果切丁放入還沒凝固的石花菜汁內,冷卻後就成了果凍。

多試幾次可累積經驗,對於石花熬煮的時間、口感的軟、硬更加得心應手。

今年一斤約500元以上。


曬石花   要洗、曝曬反覆6-7次






重量:一兩


10人內鍋,15杯水(量米杯)


外鍋:2杯水

跳電後悶30分鐘

過濾

放容器冷卻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田調後續心得-老梅的**地方感**

 認識三芝-田調後續心得-老梅的**地方感**

老梅的田調已經做很久了,這些田調資料,提供我對這個地方的粗略了解,資料不是背給人聽。而是讓來到這裡的人,有那種在別的地方感受不到的「地方感」。如何走進一個具地方感的感知世界——聽海、聽風、觀人、觀山、觀自然。這是一種身體感知,不是抽象理論、不是課程走讀,而是透過自然節奏與空間美學建立與地方的連結。

在地人的地方感,老實說我不知道。

這些細節除了知識性的介紹,而更多的是可以用感官與敘事去塑造地方的性格。


**地方感**在這裡具體呈現為:

國有私地廟產的公地

原漢民族的場域

濕冷的東北季風

火山熔岩的琢磨

造山運動的石槽

縱橫避風的巷弄

漁村記憶的罟寮

海浪的聲音

潮汐的節奏

海草的律動

沙丘的堆積

巷弄的寧靜與「貓的存在」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石門區老梅地名沿革

 認識三芝-石門區-「老梅」地名沿革
 先說明「公地」才是在地人的稱呼。

在北海岸平埔番社留下來的地名,老梅是少數有紀錄可查的一個地名。

「老梅」是「Vavui」嗎?

先說結果:根據田調,Vavui現在地名還在;從榕仔腳進去稱作Vavui湖,就是七股。簡稱Vavui







目前最常用的是根據伊能嘉矩的調查資料,但是根據實際田調與之完全不同,然長久以來都用依能嘉矩的調查資料,因此只列入參考,不繼續使用。

根據  伊能嘉矩台灣通訊選集 平埔族調查旅行P135-139

他在1897年1月3日清晨 由小基隆舊莊,出發沿著一邊濱海的丘陵地,北上走了約二日里,便到了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東側老梅莊,Vavui社就在莊內漢人稱為小基隆社,現在只剩三戶15人遺老都已去世,社內只有一個37歲的男子算是最年長的人,女子都學漢人纏足,已完全忘記了故有的語言,我在這裡採集到了一則平埔族的口碑引述如下

我們蕃社開基祖名叫tyatsunehen,從北方來此建立部落,最初獵鹿為生,大約在兩百年前歸附清朝,哪時候起從事農耕工作。 社蕃所說的北方很難指出究竟是台灣的什麼地方,但是Vavui社北方有平埔番居住的Kimpaoli(金包里)Kuvu(龜霧)Santyao(三貂)可能是從這方面來的。

平埔番社釋義(伊能嘉矩台灣通訊選集 平埔族調查旅行p-166)
Vavui社小雞籠社:平埔語的Vavui是豚的意思,可能是本社養很多豚,足夠供給別的番社,因而得名。
當事人,雖然數次提到Vavui社,但沒說老梅是Vavui的音轉過來的。
Vavui社當成小基隆社不怎意外,大基隆社也不知道為何變成Kuvu(龜霧)了。

反而是同文137頁提到,陸軍參謀本部所編的「台灣誌」記載:「距離淡水約五十浬的東海岸的名叫Saobei的入口有兩個部落,據說這裡原來是平埔番所佔據的根據地」,我想Saobei的譯音近似Laomei也就是地名老梅的轉訛。這個地方更遠,不適合用。


事實上,一直到1905年,消大租權為止,「小圭籠社」是唯一的番社稱呼。

 可查到「老梅」的最早資料;是西元1646年,荷蘭人戴‧弘特的報告:晚間,我們夜宿於一間叫做Malleymey的小獵屋裡。晚上睡在原住民稱「Malleymey(google發音近似ㄇㄟ‧ㄌㄧ‧ㄇㄟ)的「小獵屋」,音譯而來。另外還有一個「Ero」則應該是「吓嘮覓」現在富基里燈臺口到白沙灣的下員坑一帶。

  此外在同治十二年,丁紹儀所着「東瀛識略。裡面提到番所居室,南路曰「囤」、曰「朗」,北路曰「達勞」、曰「濃密」、曰「必堵混」。

  另外再從現有的契約書裡面有「媽老眉」、「老眉」等稱呼,故是否緣自於人名亦不無可能,因此採取並列的方式說明較妥。

最早出現類似名字是在乾隆48(1783) 契約書中則出現「荖梅溪頭-蛇仔崙」這是最早的紀錄。「吓嘮覓」則出現在乾隆50(1785)。「荖梅湖」也出現在乾隆50(1785),表示溪名和地名為同一名稱。嘉慶弍年(1797)才出現「老梅洋」。

還有一個稱呼「貓尾崙」,貓尾就是老梅啦,貓尾崙是現在北15線的崙頂。

至於「老梅社」則是在嘉慶19(1814)才出現在契約書中。可是後來卻不見老梅社出現在契約書當中,反而是小圭籠社還出現在1892年的正式文告裡面,一直到1901年小圭籠社土目王鄭潘(),最後一次出現在契約書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