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社寮港變遷史:沙灘、遺址與記憶的流失
也是田調、 很特別的颱風 2025-07-07丹娜絲
社寮港變遷史:沙灘、遺址與記憶的流失
一、回到沙灘之前
趁著颱風登陸前,我趕去看一眼社寮港的海邊。這裡我曾經無數次踏訪,但自從2012年那場強烈的西北颱風之後,我已經很少再繞過來。那一年,風暴讓海岸線一夜之間大舉退縮,原本寬廣的沙灘被浪頭卷走,我心裡始終認為那些沙子會慢慢回來──可是十三年過去了,它們沒有。
這片沙灘,就像在時間的某一刻被抽離了命運的輪迴。它沒有經歷什麼大型的港灣開發,也不是河口改道的受害者,卻成了北海岸退縮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仿佛命運就是在這裡畫上一個句點,不解釋,也不回頭。
二、黃槿林與遺骨的記憶
沙灘後方是一片黃槿樹林,樹下有海風吹過留下的聲音,還有當年我做田野調查時聽來的故事。三十年前,當地居民曾告訴我,他們在這林子裡撿過人類遺骸。
這並不稀奇,因為林後就是著名的「民主公王宮史前遺址」。這裡的地層記憶比我們想像的更厚重,從大坌坑文化晚期到番社后類型、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一直到與本區最接近的十三行文化的「舊社類型」遺址,各層疊起,成了人類居住與埋葬的自然選擇。
沙灘與遺骨共處,海潮與祖靈交會。社寮港並非單純的自然港灣,它是歷史的堆疊地,是海與人之間反覆書寫的邊界。
三、沙子的遺失,歷史的顯影
這十三年來,我不時會思考:那些沙子為什麼沒回來?風的方向?潮流改變?颱風頻率與強度變化?還是與氣候變遷有關?我們很少真正理解一塊土地的沉默與變化背後所代表的地質與環境語言。
也許我們更常注意的是沙灘的視覺印象,而忽略了下方土壤結構的流動與崩解。當沙不再回來,地表不只是變了樣──考古層位也可能因此改寫。
四、從海岸退縮到文化景觀的再詮釋
社寮港的變化,不只是沙子的退縮,更是地方知識的一次顯影機會。這裡本來就不只是「風景」,而是一段段人群活動的記憶、遺址的連鎖與時代的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