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勒的畫看三芝
昨天和大女兒去植物園歷史博物館看米勒畫展,人不多排隊約30分鐘,因為剛下過雨有點悶悶的,還好不久就有人講笑話給我聽。有位排在我後面的小姐,跟她朋友說:她在進來有一間像「廟」的右邊。結果研究了半天,原來這間「廟」是「歷史博物館」。
本來是要帶兩個小的一起去看,他們說看不懂米勒的畫。說真的我也看不懂畫,尤其是聽現場導覽解說,才知道真的是看畫,保證讓你看不到「田園」。
印象最深刻的是「拾穗」和「耕作」,「晚禱」雖然也是米勒大作,似乎不容易融入我的記憶之中。
記得三十幾年前,曾經拿書本裡面的畫「拾穗」給我祖母看,她出生於1890年。當時跟她解釋這是外國人在麥子收成之後,窮人家去檢掉的麥穗。其實從小就聽她說以前的故事,只是「拾穗」似乎很像她生命裡的情境,台灣只有稻子,不過在以前連稻穗都輪不到窮人家撿,只能撿蕃薯收成之後的「蕃薯青」,比較小或腐爛(臭香)給豬吃的。至於我的「拾穗」版本是讀國中時,每次割稻子時,碰到掉落的稻穗,要隨時檢起來。
「耕作」,最接近實際的畫面是,牛用力拉犁的時後,會滿嘴白色泡沫的口水。畫的真像。不過那麼多隻牛拉一個犁,太幸福了,好像我們這邊都是一頭牛拉一個犁。另外就是畫的「犁」,看起來快解體的樣子。三芝有句俗語「讀冊讀到會寫批,做田做到會開犁」。
晚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