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八里傳統與現代的特色建築-聖心女中

 認識八里-傳統與現代的特色建築-聖心女中

聖心女中創校於民國四十九年,第一期校舍(現行政大樓),就如同那時許多建築一樣,採用了中國宮殿式建築,簡單的說非常氣派。初見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很像國立歷史博物館。建築師是陳濯。當然這是八里非常典型的宮殿式建築代表作。


之後民國五十五年夏,首屆高中學生畢業。同年大學部成立時,聖心女大僅設文學院外文、歷史二系,5年後因無法配合當時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於民國六十年結束了大學部的教育工作。

不過當年興建大學部校舍時,聘請了當時正在國際嶄露頭角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1913-2005),為學校設計了非常具有現代感的新校舍。這也讓聖心女中有不一樣的視覺與生活、教育空間。

這是這是丹下健三於海外第一個作品,也是未完成的作品。以下敘述會參考許多位建築師、學者、期刊的資料,從建築的學術角度用比較專業的術語來敘述,此作可包含1960年代的柯比意粗獷主義、現代主義、日本代謝派理念在台灣之代表作。

,也是未完成的作品。以下敘述會參考許多位建築師、學者、期刊的資料,從建築的學術角度用比較專業的術語來敘述,此作可包含1960年代的柯比意粗獷主義、現代主義、日本代謝派理念在台灣之代表作。


還是回到我們欣賞角度來看這一間當代的建築師丹下健三的作品。如果我們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確實依據的觀音山的地形地貌而興建的建築物,想要一窺全貌不太容易,從龍米路看到的是第一期中國宮殿式的建築,這間建築非常典型,但是他卻代表著兩個不同觀點的建築,尤其是在那個時代,我們已經習慣看傳統式的建築,那麼當有一個全新的建築風貌出現的時候,他代表的是走向另一個新的視覺觀感。當捷運列車離開關渡隧道看到關渡大橋和沿岸的建築,又見到山林之間一棟中國式建築和一棟灰色的建物,隱約在山林之間的宮殿式建築和灰色洗石子的建築,著實是讓人摸不著邊際的,雖然是驚鴻一瞥,但也足以吸引人的好奇心。

進入聖心女中的會先看現在的行政大樓,那是一棟中國宮殿式建築。之後可以沿著右側種櫻花的斜坡道,往上約100公尺可以看到丹下健三的大作,初看之下只是讓人有一棟很典型的洗石子建築物,似乎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整棟樓層隱約在大樟樹的旁邊,不過如果用心的看就會發現靠近路旁邊的這一面牆,所有窗戶為了防範東北季風的吹襲,做出突出的避風牆而窗戶則是朝向南方,光線可以進入室內。角落這是樓梯間平常除非有人帶領,否則大概很少有機會能夠看到樓梯間的建築設計。樟樹下可見一個很奇特的圓形天井,外面可以看到一個簡單的半圓形建築,這是使用上另外還要考慮到的逃生梯。


走過了建築之後可以看到一條長長的廊道,底下並不是用柱子來支撐,而是立面牆,當然那種感覺在那裡面就會有捉迷藏的感覺,同時可以看到地板的洗石子寬度不是等寬的,這是建築師不想用很均勻的排列方式來做呈現,平行的接縫線延伸到無窮遠的地方。廊道的側面還做有排水口和一樓圓形接水口排到地下消水溝。廊道的盡頭建築又是一番景象了,現在1樓是學生餐廳,整棟建築物也被稱作靈修中心,一種獨特的設計方式,給人的感覺是這位建築師不僅善於利用地形上的高低落差,而且還想到如何應用在不同建築物之間的銜接方式。


餐廳的前面有一個樓梯,這大概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設計,我們的樓梯觀念是直角轉彎,直直上去到我們要的樓層,可是建築師故意設計成不同的斜度,多繞了好幾個彎才會到二樓,二樓樓梯口可以看到對面的那一間建築物看起來就像是一艘船,或許就有那一種諾亞方舟的感覺。


而現在的靈修中心其實是沒有開放的,不過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因光線所產生陰影的變化,來看到他與眾不同之處。


地板的洗石子據說還是丹下健三請工人從附近的溪溝清洗出來的,運用不同的石子材料,讓建物更加的有生命力。之後穿過了角落這棟建築物,這時候又可以看到整個建築物最外緣的樣貌,給人的感覺是如果當年不是丹下健三名氣那麼大,而是台灣的年輕建築師設計的校舍,肯定會被營造商抱怨一場,你這不是故意找碴嗎?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感想,當然這代表我的觀點,事實上每個人看到之後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宗教西方宗教信仰的學校,比較可惜的是這裡欠缺一間教堂,也是丹下健三最想完成的作品,畢竟教堂是西方宗教信仰的主體,學校裡面的教堂更是一個重要的精神所在。

還有一個很不一樣的視角,聖心女中不是只有丹下健山的作品,還有的陳濯宮殿式的行政大樓。在田野調查裡面八里的建築物除了聖心女中之外,還有大崁的台灣天主教安老院、頂罟里孫德鴻建築師的十三行博物館、長坑里的樂山園,當然最遠的一間八里垃圾焚化廠,那可是另外一位出名的建築師貝聿銘的作品。整個八里的田野調查不一定只有文史生態,這些建築師的作品,讓八里具有那個時代的特色

當然最具有八里在地特色的是「石頭厝」,這些石頭厝是在地人用觀音山興建也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