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2013-08-13三芝歷史的河流-開墾者的天堂(新庄古庄)

三芝歷史的河流-開墾者的天堂
自古以來三芝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鎮,當然稻米是最主要的生產大宗,一度三芝的農田面積與產量是台北縣的第二位,而最主要的產區,就是古庄與新庄兩個村。當然地勢平坦,以及八連溪和大坑溪(新庄子溪)提供充足水源都是這裡的優勢原因。
  在歷史上,河流經常是孕育文明的重要因素,它不僅是提供飲水之外還有灌溉、交通、提供食物等功用。世界上古文明地區,如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印度的恆何,西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的兩河流域,以及埃及的尼羅河,這些都是促進人類文明的重要河流。如果以時間和空間而言,上述的這些古文明,離我們有幾千年之久和數千公里之遙,委實難以體認河流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然而就算離我們最近的八連溪,在我們的眼裡是一條孕育三芝文化的溪流還是一條排水溝,這卻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它或許沒那麼偉大,我們仍然可以嘗試從文史、生態、整治的角度去了解,跟我門息息相關的「八連溪」。
  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地區時,已有Parian稱呼之漢人村落。「八連」一詞或許與此有關,當然也有可能是平埔族話。
大坑溪:大坑溪(新庄子溪)全長約九公里留經橫山村和新庄村,在橫山村境內稱大坑溪,新庄村境內稱新庄子溪。發源於二坪頂的「石門仔崎腳」,就是現在的青山路(15-1)流浪狗收容所,溪源頭右邊是二坪頂台地,左側是陳厝坑頭,二坪頂台地地勢高聳,遠從淡水可見,二坪頂台地與大坑溪谷之間的斷崖地形,也是三芝最大的斷崖地形。新庄子溪在民主公王廟前和埔頭坑溪(陳厝坑溪與埔頭坑溪)會合,不遠處即出海口。溪口舊稱社寮港,早年為三芝的重要對外貿易港口。
  八連溪發源於竹子山,上游有三條支流分別是茄冬坑、內柑宅和木屐寮,總長約10公里,流域面積約13平方公里,流經圓山村、福德村、八賢村、埔頭村、古庄村五個村,引用溪水灌溉的村則多了埔坪村和新庄村的一部份。如果細分上、中、下游,則可從出海口到宋厝橋視為下游,從宋厝橋到賢德橋為中游,賢德橋以上則是上游。由於三芝多雨的天氣,使的八連溪終年水流不斷,但也不是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乾隆、嘉慶之際,大量的漢人進入三芝地區的八連溪流域之後,它的面貌隨著開墾者的腳步,從海邊到山上一步一步的改變著。
  平心而論,八連溪不是一條很大的溪流,然而在三芝的歷史上,從各種角度去觀察它,發現它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我們而言確實也感覺不出來,因為它是一條無形中的界線。
(一)史前文化類型的分界線
()平埔族社小雞籠社與圭柔社的分界線
()泉州同安人與汀州客家人的分界線
()民間信仰的界限


沿革:位於本鄉的東北角與石門為鄰,地勢平坦有新庄溪(大坑溪),陳厝坑溪,埔頭坑溪在此會合。很早以前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注1)江金川立契約書就出現「小圭籠新庄仔小地名恆濟庄」,此時已有新庄仔這地名。初期範圍可能包含今新庄子、埔頭、埔坪、陳厝坑、大坑、橫山、二坪頂。
番社後---地名出現時間不祥,古文書中尚未發現,可能出現於清末或日治初期。1904年的台灣堡圖有番社后地名,在今八仙宮海邊。
地名沿革:
        
舊地名
    新地名
乾隆17年(1752年)
新庄仔
新庄村






光緒13 (1887)
芝蘭三堡小圭籠莊新庄子
光緒21 (1895)
芝蘭三堡小基隆庄新庄子
大正9  (1920)
三芝庄新小基隆新庄子
民國35 (1946)
      新庄村
民國67 (1978)
      新庄村


地形:本村有新庄子溪(大坑溪)、埔坪溪、陳厝坑溪等溪流流過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水源充足適稻作,靠近石門鄉界地區為丘陵地水源不足除少部分地區有水圳、埤塘可種稻之外其餘為種植茶葉區。
本村面積3.73平方公里、人口1088人。
交通:臺二線為主要道路,此外也可以走「北14」公路(車新路)直接從車路崎接臺二線到淡水。「北13」公路從公車站牌「新庄子」到海邊,「社后路」從三芝國中旁到八仙宮,出入交通非常方便。
圓窗:江姓一支脈,由興公自永定遷台定居三代之後漸繁興,道光元年建設江姓宗祠,宗祠正門兩側有有圓形窗戶,由建築物特徵而成為地名,本宅為三芝第一大宅燕尾屋脊,有三對護龍。山牆有設槍孔,屋後有一水井,深及膝終年不涸。由於年久失修現已損毀。
頂新庄子:位於新庄村東邊臨石門鄉崙頂,可能是地勢高於新庄子故稱「頂新庄子」,以第一公墓與石門為界。
社寮港:新庄溪(大坑溪)與陳厝坑溪在民主公王廟前會合之後的出海口。因附近有番社的寮故稱社寮港。在沒有公路運輸的時代社寮港和錫板港是三芝對外的主要聯絡港,輸出稻米,茶葉等農產品。曾經在這裡建有一間非常大的棧間,儲放各式各樣的貨物,當年八連溪的簡宅,江宅所用的建材就是從這裡上岸的。

番社后:原為平埔族聚居之地,又位於平埔族家屋之後方故稱番社後。從今三芝國中旁的社后路在三和社區活動中心到八仙宮都屬其範圍,至於平埔族家屋在何處,很難考證。僅知在八仙宮旁的小溪旁曾經有見過平埔族人的厝、現已無從查起。如果依照考古遺址的位置,是在新庄村的二鄰附近,且時間是300-400年前也就是西元1600-1700年左右,此時此時期沿海地區,已經有漢人從事開墾活動,因此番社后是指八仙宮一帶,以位置而言頗合理。
民主公王廟:全名「水口民主公王」,係由圓窗開基祖江由興由福建永定故鄉迎遷來的守護神,創建於乾隆25(1760),民國七十一年重建,每年正月十五為祭典之日四月初八有吃「鹹菜福」的活動。
「公王」:公王是汀州各縣地方的保護神德稱呼,其來源很多。
1)在永定陳東鄉則是把東晉名臣「謝安」稱玉封公王(註2
2)在上杭縣湖洋鄉有三間社壇,一間則是祭拜野狐神(註3)。另兩間稱「福主公王」和「社令公王」,在此公王則是把守路口,不讓妖魔鬼怪進村,保護村民安居樂業。
3)長汀縣翟田鎮是由當地的某一姓專屬的神祇,「靈顯福主公王」由藍姓家族專祀(註4)。
4)上杭縣中山鎮稱「福德公王」也就是「山川之神 福德正神」意思(註5)。亦有如祭祀常遇春的紅沙廟慶典祭文稱『祭洪山公王文』「恭惟公王、、、」(註6)。
(5)在新竹苗栗山區也有稱做「把隘民主公王」的神祇。
「水口」:是不單指兩條河川的交會口。溪水流進或流出村落的地方通稱水口。
「民主公王」:供奉的神為「趙文震」,唐太宗年間漳州南靖縣石橋村人十六歲從軍,三十六歲卒,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為「民主公王千歲」又稱「民主公王」。(註7)。
吃「鹹菜福」,類似於聚餐,由新庄、橫山、埔坪(含茂長)三個地區輪值作爐主,由村長負責主辦,參加人員每人出500元。
另外每年由頭家共同殺一隻豬,豬肉給下一任頭家,等於是「過頭龜」的意思

蠶仔厝:位於陽光別墅的後方,因有人在此養蠶引稱為地名。
十坵田埤:十坵田埤,為三芝最大的埤,又稱「十坵田」面積有一甲零三釐。因本地區地勢高,無法自大坑溪引水灌溉,故而須築埤以利夏季二期稻作灌溉,且水源須取自老梅溪上游,青山瀑布附近。


番子田:位於番社后44號前,據說這塊土地是向坪埔族承租土地時,其中的一部分,收成之後全數給給平埔族。一說在日據時期,從社寮港到八仙宮之間的海邊,全部是沙地,現在看到的防風林是光復以後才種的,從八仙宮旁邊向東流的小溪,這一段也就是出名的「水流東」,由於溪水向海邊沙地沖刷溪床,外移產生新耕地,又因為原本海邊沙地,常出現不明之人骨架,比一般漢人大很多,可能是平埔族留下之遺骸,因此推斷此地原為平埔族聚居之地,這一塊新生地就稱為「番子田」。
水流東:是因為三芝的地形,東南較高傾向西北,因此所有的溪流都朝向西北,所以水向東流是很少見的景象。
雙連滬:位於番社後海邊,舊石滬長度約300公尺,石滬高度4尺寬度從3尺到6尺不等,視潮流大小而定,所用石頭動輒千於斤小的上百斤。石滬內要做數個人工漁礁「魚巢」,這是讓魚進到石滬內時,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如此一來魚不會因為無藏身之處,而趁著「翻流」也就是退潮時離開石滬。
所有人賴呆,其祖父建於百年前。日據時期有向淡水漁會申請使用權,每年繳稅金。2003118日重建完成,形狀呈半月形,直徑186公尺,弧長286公尺,新石滬最寬10尺平均6-7尺,高度4-4.5尺。
八仙宮:位於三芝鄉新庄村蕃社后31-1號,其由來為早年有居民戴添與賴清再討海時於海邊檢得裝有錢財及李拐公神像的小箱子收藏於舊屋旁邊後來房屋拆建時逢下雨小神像在民國六十二年八月十二日出土,由江奎永之子(阿團)拾得供奉於其家中後來移祀曾塗家中再移曾德一住宅民國七十八年底開始在曾宅旁建大型廟宇由於李拐公係八仙之一為主祀神信徒另刻其他七仙共同合祀廟宇落成後稱八仙宮。
祭祀日期
四月八日李鐵拐誕
七月十五日普渡
八月二十日入廟紀念日
磺港橋:北14(車新路)2.5公里處,橫跨埔頭坑溪的橋。「磺港」台語是風很強的意思,不是有硫磺的意思。

磚仔窯:在民國六十年初,時值台灣經濟發展初期,使用在紅磚的需求日增,因此在同時間三芝蓋了十幾間的磚仔窯。但是並不是每一間磚仔窯都營運的很好,有的甚至沒有正式生產就停工了。


沿革:一邊靠海,鄰新庄、埔坪、埔頭、錫板等村。位於臺二線車路崎到四棧橋之間兩側均屬之。由「舊庄」而來,周、陳、葉、鍾、江、華等大姓組成。地勢平坦八連溪貫穿本村,開發時間相當早。小地名有山豬窟、四棧橋、車路崎、茂興店、大田寮。
在乾隆51(1786)契約書中出現大屯庄小圭籠舊庄。可是在本地在乾隆17年(1752年)江金川立契約書就出現「小圭籠新庄仔小地名恆濟庄」,此時已有新庄仔這地名。照理「小圭籠新庄仔」的地名,是相對晚於「小圭籠舊庄」故「小圭籠舊庄」在乾隆17年(1752年)之前就應該存在。
地名沿革:
        
舊地名
    新地名
乾隆51(1786)
大屯庄小圭籠舊庄
古庄






光緒13 (1887)
芝蘭三堡小圭籠莊
光緒21 (1895)
芝蘭三堡小基隆庄
大正9  (1920)
三芝庄舊小基隆舊庄
民國35 (1946)
      古庄村
民國67 (1978)
      古庄村


地形:本村為八連溪沖積之平地,水源充足為三芝鄉的主要稻作區,山豬窟為丘陵。
本村面積:3.808平方公里
人口:1121
交通:台二線貫穿本村為主要幹道,此外也可以走「北14」公路(車新路)接新庄村,以及田寮路(埔頭村到海邊)
宋厝:從中興街經過宋厝橋就可看到巨大的榕樹群,其中有一棵還是縣政府列管的老樹。宋厝顧名思義就是姓宋的族人居住的厝。在三芝以居住的姓氏為地名有很多如王厝營,陳厝坑、菜公坑。據聞宋姓族人為永定客家人,百多年前族群械鬥時為避難而遷居關西。族群械鬥在台灣史上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從清初打到清末打了一、兩百年,從福建打到台灣,從屏東六堆打到台北的三芝,到處都有族群械鬥事件發生。發生在三芝的械鬥事件,雖無史可查但是尚有一些足跡可尋。例如「白墓埔」一說是埋葬因械鬥喪生的人。而在後厝村台二線的北勢橋(11號橋)附近則是另一次械鬥的場地。宋姓客家人留下了一個宋厝的地名,接著居住於此的羅姓族人,則寫下了三芝教育史上的紀錄,出了三個校長羅藤勳先生、羅子渝先生。羅隆渝先生。
山豬窟:從中興街經宋厝後面的丘陵地就是山豬窟。這裡有史前遺址和四棧橋,古庄等遺址屬老崩山系統與圓山文化有密切關係,屬新石器時代約距今2000-3500年前左右。嘉慶年間葉姓族人來此開墾祖厝位於此。這裡也是以前錫板、陽住的人走路到三芝必經之地。2005年馬偕醫院在此地建醫學院。


公館:位於古庄村四棧橋34號為三芝最早的學堂前清秀才鄭鵬程任教於此為三芝學風之始。之後尚有楊宇宙、陳帆、陳金萬等人任教於此。
一般而言「公館」是指清朝時期漢人墾地時有開墾組織(業主、墾首、地主等)收租納谷、辦理墾務的地方,如苗栗公館鄉、台北市的公館都是,本鄉的「公館」或許原本就是收租的地方。當然也因為位置適中後來被當成私塾。從乾隆291764年)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可知很早以前小雞籠社就有收榖的糧倉。
同治101871)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建置志,倉廒,頁55。內文︰「……一、毛少翁社,一、北投社,一、奇里岸社,一、小雞籠社、一、金包裡社
·乾隆291764年)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卷二,規制,倉庫,頁69內文︰「……一、毛少翁社,一、北投社,一、奇里岸社,一、小雞籠社、一、金包  社 備註︰屬三十四所番社社倉之一。

茂興店:為今古庄村茂興店71號屋後約200公尺田中,原屋址已經不見。茂興店原為八連溪江氏族人於百年前所建為淡水到金山之間唯一的雜貨店販賣民生用品、種子、農具等物品。後因故遷往中和南勢角一帶成為中和的望族。
石馬滬:石滬為早年靠海居民從事魚獲的一種方式,用石頭築成一道圍牆稱做石滬,利用潮汐在滿朝時魚類進入石滬內,退潮時魚類則被困在石滬內,此時可輕易收取漁獲。建造石滬的要件為(一)漲退潮之間要有很長的潮間帶(二)現地有充足的石材。而三芝就具備這些條件,所以早年三芝海邊最多時有六、七座石滬,其長度從二百公尺到一千多公尺不等。每一個石滬都有它的名字,社寮滬(圓窗港滬)、雙連滬在新庄村。石馬滬、深滬在古庄村,頂滬、下滬在錫板村。只可惜大部分因年久失修損毀殆盡,石馬滬名稱由來是,石滬建築時連接一堆火山石,其形狀遠看酷似石馬故稱石馬滬。

陳氏祖厝:古庄90號甲午(1894)年建三合院門上書『合發』應為墾號。牆為上磚下石板凹壽建築,有門聯橫「山西挹」、左聯「山水之間都成樂趣」、右聯「耕讀以外有何事功」。標楷體字跡清晰工整、為三芝罕見。斗子牆、正聽後壁開兩圓窗做竹節窗竿、最具特色。右護龍改建,左護龍尚完整。正面牆上墀頭有灰塑像惜已剝落。中脊鏤空剪黏尚可見。


福德宮(光神宮):三芝以農立鄉、又靠海故土地公與媽祖成為三芝地區最主要的信仰。而田頭田尾土地公廟之普及化則與全省各地的土地公信仰則沒有兩樣。然而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經濟景氣的影響。各村土地公廟之改建時而可見、耗資數十萬乃至百萬亦有之。
  有些改建或新建之土地公廟其規模與外觀之華麗、則可以說是大型廟宇的縮小版。除了主殿之外龍柱、拜亭、唐卷草等一應俱全如位於車路崎的新建福德宮。然而三芝開發數百年來、百年土地公廟理當不計其數、只可惜大部分的土地公廟缺乏文字記載、故其詳細年代實難考證。即使如此、莊嚴穩重的石造土地公廟、依然風雨無悔的保佑著這一塊土地和這一群人。
同時也瞭解到土地公廟在先民的生活之中所佔有的地位、土地公廟不只是祈求豐收的寄望、更是心靈的寄託。因為每一間土地公廟都紀錄著一段先民開發的故事。
現在就讓我們回味一段三芝開發的故事-福德宮。福德宮(光神宮)位於八連溪出口,從三芝走田寮路直到海邊,過發射站左轉約500公尺,就可看到它。一般而言土地公廟最大的特色就是「逆水而建」的座向。若沒有溪流可共參考時則以朝向高處的山為座向、故很少看見直接面向大海的土地公廟。為何要「逆水而建」那是因為水就是稻田的血液,沒有水就不能耕種。所以土地公的職責就多了一樣「巡田水」。
早年鄉下農夫夜間要巡田水,因此常見到「土地公火」。「土地公火」是紅色的比較大,和一般綠色的較、小顆的「鬼火」不同。一般人咸信「土地公火」的出現是土地公提著燈籠在巡田水。據說福德宮的土地公巡田水從海邊沿著八連溪兩岸到八賢村為止,所以每年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那一天只要田地是八連溪灌溉的人,都會來福德宮拜拜。另外在農曆八月初九為建廟紀念日,酬神演戲拜拜請客形成一小區域的祭祀圈活動。
由於八連溪流域非常的寬廣,因此福德宮可以說是三芝管轄地區最大的土地公廟,有參加「吃福頭」的人數也是最多的。
在三芝大部分的廟宇都有「乞龜」的活動,至於土地公廟則因為均屬小廟,所以有這種活動的土地公廟非常少,不過我們這裡不僅有這種活動,而且目前的「龜」非常的大。雖不知始於何年,但是累積到今年(民國92年)已經重達640台斤另附現金10000圓金牌7面夠風光了吧
此外福德宮前面的這條道路是石門,白沙灣到淡水的古道。以前石門,白沙灣的漁民常挑著漁獲經過這裡到淡水。

白墓埔:白墓埔位於車新路(北141.5公里崙頂右側50公尺,有兩坟,大坟書「萬善同歸之坟」同治癸亥年(1863年)修,小坟書「萬善眾媽坟墓」咸豐四年(1854年)。白墓埔的傳說因為眾說紛紜無從考證只得列出相關說法(一)此為當年因械鬥死亡的人埋葬之處。(二)埋葬在清初時駐守在社寮港的士兵(三)每年在中元節附近有石門老梅一帶的人會來掃墓而且每隔三年在七月二十九日吃會(聚餐)這些說法都有待考證。
根據謝氏族譜記載其先祖有人在咸豐四年的分類械鬥之中亡故可知在咸豐四年確實在三芝有發生過械鬥的事件。

江家祖坟:位於車新路(北141.5公里崙頂左側500公尺與白墓埔反方向為八連溪江姓派下祖坟刻有石碑詳細介紹江氏在三芝發展過程。


大田寮:乾隆年間周,陳二姓來此開墾。後來陳姓繁衍成地方大族,並且蓋了一間豪宅建於甲午年(1894年)至今還保存良好。
三棧橋:三棧橋位於北14500公尺處,為跨八連溪的橋。日據時期從淡水到三芝有公司田橋,大屯橋,三棧橋與四棧橋為第三與第四座橋的意思。

車路崎:說原名「赤土崎」,「崎」不是斜坡的意思,原意為「崩塌一角」的意思。臺二線在此右轉離開海岸線往三芝市區,又位車新路(北14路)交叉口,成為一小聚落。車新路通往新庄子、圓窗、大田寮。這裡以前稱作「圭籠仔」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這個地名了。台二現在此段屬急彎坡道常出車禍,現在則是規劃成小型工業區。

山豬窟土地公廟:本土地公廟位於山豬窟,宋厝到錫板崙之間的小路旁。目前三芝所有石造土地公廟,大部分位於大屯山區,而沿海地區則是幾乎全部被翻修成磚造或是RC結構的建物。沒被拆建的主要原因是附近的居民本來就不多,加上休耕政策農田荒撫,除了少數人偶而會來祭拜之外可說是人煙罕至。不過這間土地公廟可是蓋的一點也不含糊燕尾屋脊,摩尼珠,石刻屋頂瓦和寫著福德正神的石碑顯示出年代的久遠。據說這間土地公廟是錫板的三間主要土地公廟之一,每逢慶典必定恭迎之受信徒膜拜。


鍾:根據族譜,第一代約在1800-1830年之間遷入古庄第二代有七個兄弟,福建同安人。